小丑-散場後,我們可以不必再偽裝

小丑-散場後,我們可以不必再偽裝

小丑-散場後,我們可以不必再偽裝

Resource:IMDB

🎬小丑 Joker
🏆IMDB 9.0/10 🏆Rotten Tomatoes 68%
偷偷Score: 9⃣/10

「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別人總希望他們假裝自己正常。」

💡什麼樣的人適合看這部電影?
👉沒看過任何Marvel、DC作品的人也可以看
👉能接受沈重風格電影的你
👉對於世界存在著「雙重標準」感到不滿的你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亞瑟佛萊克Arthur Fleck(由Joaquin Phoenix飾演),立志為世界帶來歡樂,但可惜的是,亞瑟卻在每次表演都受挫失敗。在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後,他一點一點地將內在的自我,敗壞地顯露出來。

無雷總結

整體來說,我很推薦大家看《小丑》。
特別要說一點:這部並非你想像中會充滿打鬥畫面的爽片,是屬較為沈重的電影。
你不了解Marvel、DC宇宙?沒有關係!你可以將他看作是前傳,當作在了解小丑的歷程。

整部電影並不會因為你沒有看過前述作品而不能深入體驗小丑的生活。

Note that: 看著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演技其實就值回票價了 😆

諧星、道德或是非議題一直以來都是雙重標準,我們的主觀是否是被主流的人們所定義呢,《小丑》由高譚市裡劇情推進讓大家看清現實生活中我們究竟是怎麼對待那些「我們假裝看不到卻真真切切存在的人們」,在這樣民眾無形及有形的壓迫下,是否會造就更多的Joker?

說真的,我們真的在乎嗎?

或是我們又只是像電影中那些假裝高尚的人們「試著賦予底層的人一些存在的自尊」呢?

以下有雷

究竟是你沒有看到,或是你選擇沒看到?

《小丑》寫實的演出社會底層努力掙扎的人們,又可說在高譚市的形象下看似特別糟糕,但反推到我們真實生活中,那也僅不過是放大版的我們罷了。其實我們也是如此吧。

那些資本主義下犧牲的產物,在街頭、網路上或是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的底層人物,我們是否真的都用「自以為是的憐憫」對待著真正需要關心的人呢?

而電影中讓我很震撼的一幕是,在外頭暴動抗議的人們 V.S.在建築內欣賞著卓别林的人們,劃分得如此清楚,就像是兩個世界的人吶!

就像電影裡面強烈反應出社會階級的不同,在隔閡下顯得更為明顯。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非暴動演得如此激烈,那些社經地位高的人們會否注意到底層人物的心聲呢?或都只是配合演出?

究竟是他們沒有看到,或是他們選擇不去看到?

主觀?或這都只是我們被主流社會的浪潮推著走?

故事線很好理解,Arthur在童年遭受到糟糕的對待、因病而遭受眾人的眼光甚至被毆打,一直到情緒的堆疊發現所有的結果的起源,進而失心射殺所有對他不好的人。(有些人說這樣的劇情過於扁平,我倒認為還好,形象本該這樣一層一層被堆起。)

認真很佩服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將小丑這個角色演得非常傳神!!
除了將病情演得淋漓盡致以外,你會在電影中的每個細節體會到他不同情緒的轉變。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劇情中抽絲剝繭,到底什麼是真實或虛幻?

我也很喜歡Arthur在節目上說著這個社會看待事件的方式,那些主觀想法是怎麼決定的?是不是會因為主流社會這樣決定著,我就決定要怎麼做?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都可以想想我們會不會常常因為旁人的目光,就決定著怎麼做,每個人是不是都戴著「主流的面具」,不願露出真正的自我呢?

但《小丑》上映後讓美國當局害怕會有模仿殺人犯的出現,我們可以結合《發條橘子》一起討論,因為他當時也形成一股模仿犯的颶風捲起

以《發條橘子》來說,他純粹暴力形成的一股美學,有些人可能會被電影塑造出的「優雅感」而吸引,進而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可以進行的,才會有一堆模仿犯在當時冒出來。那以《小丑》來說,在現在社會,人們喜歡用行為來塑造自己的社群形象,那《小丑》的劇情很有可能讓人們因為主角誤打誤撞成為英雄的情況下,效仿他做出「能成為英雄」的舉動。

很喜歡最後的那首歌,附上Frank Sinatra的‘ That’s life ’

I said, that’s life (that’s life) and as funny as it may seem
Some people get their kicks
Stompin’ on a dream
But I don’t let it, let it get me down
’Cause this fine old world it keeps spinnin’ around

最後,也附上Joker的預告片
如果有興趣觀看的朋友,可以趁國慶連假來好好劃個位吧 😄


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為什麼不開始討論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